半張棋盤上的45顆棋子騰空躍起,一匹馬以敏捷的馬步迅
速地將它們串連成了一條直線,避免所有棋子散落一地。

作者: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許志農

在1783年,晚餐後,尤拉一邊喝著茶一邊和小孫女玩耍,突然之間,煙斗從他手中掉了下來。他說了一聲:「我的煙斗」,並彎腰去撿,結果再也沒有站起來,他抱著頭說了一句:「我死了」,尤拉停止了生命和計算。尤拉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,現在常用的數學符號很多都是尤拉所發明的,例如:函數符號 ,圓周率 ,自然對數的底以及虛數單位 等。

尤拉恆等式

曾經被兩本數學雜誌評選為史上最漂亮數學公式的第一名。尤拉本人也非常喜歡這恆等式,原因是式子中的0與1分別是加法與乘法的單位元素,式子中還有加法、乘法與次方三種運算,並且涵蓋複虛數 及圓周率 兩個重要的數學符號。下圖則是尤拉注視著現代蘋果電腦公司在i-phone手機背殼上所刻的尤拉恆等式。

 

←尤拉

 

閱讀全文:象棋棋盤上的數學遊戲…老馬識途

有稜有角的正三角形,四平八穩的正方形與圓融肚量大的正六邊形是鑲嵌平面的不二人選。

作者: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許志農

俄羅斯出身的學者蓋姆(Andre Geim)與諾伏西羅夫(Konstantin Novoselov)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,他們是研究石墨烯(Graphene)的先驅,而這種薄膜號稱是21世紀的神奇材料。瑞典皇家科學院讚揚石墨烯是「完美的原子晶格」,因為這種材料在電腦、家用裝置和運輸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。石墨烯的厚度只有一個原子,是世界最薄卻也是最堅強的奈米材料,幾乎透明,特性是電阻極低,電子跑的速度極快,幾乎是沒有質量的粒子才能有的特性,速度只比光子慢了三百倍,比現行的半導體矽材料快了至少十倍,是非常好的導體。因此,石墨烯被看好是可能取代矽半導體的材料。瑞典皇家科學院讚許蓋姆和諾伏西羅夫說,他們「證明了碳以如此平面形式呈現時,擁有卓越的特性,這種特性源自量子物理學的奇異世界」。

閱讀全文:藝術上的密鋪平面…艾薛爾的跨界之旅

數缺形時少直覺,形少數時難入微。

作者: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許志農

西元前287年,阿基米德出生在古希臘西西里島東南端的敘拉古。在當時古希臘的輝煌文化已經逐漸衰退,經濟、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埃及的亞歷山卓城。9歲時,阿基米德到埃及的亞歷山卓城唸書,在這裡跟隨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學習,包括有名的幾何學大師─歐幾里得。在經過許多年的求學歷程後,回到故鄉─敘拉古。據說阿基米德經常為了研究而廢寢忘食,走進他的住處,隨處可見數字和方程式,地上則是畫滿了各式各樣的圖形,牆上與桌上也無法倖免,都成了他的計算板,由此可知他旺盛的研究精神。

阿基米德的科學以惡作劇、謎題及走捷徑而聞名,他也喜歡答案超大的數學問題,其中有兩個問題跟我們這個時代有密切的關連,《牛群問題》是上世紀中葉才得到完整的答案,而《胃痛拼圖》卻是上世紀末才被重新挖掘出來的遊戲。在阿基米德死後的2200多年的今日,我們有幸與這兩個數大就是美的問題邂逅,算是緣分也是福氣。

閱讀全文:阿基米德的胃痛拼圖…數大就是美

九宮者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,左三右七,戴九履一,五居中央。

作者: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許志農

數學謎語,兒歌與遊戲,現在統稱為休閒數學,而休閒數學的一個里程碑係發生在公元前2000年的黃河岸邊。據說大禹治水的時候,看到一隻烏龜爬出洛水水面,這是一隻神龜,龜甲上有黑白點的圖案,代表1到9,排成格狀,如下圖:

           

像這樣一個正方形,裡面的數字是由1開始的連續整數,每一行,每一列及兩條對角線的和都相等,稱之為「幻方」、「魔方陣」或「縱橫圖」,而中國人稱這個正方形為「洛書」(任意一行、任意一列以及兩條對角線的數字之和都是15),歐洲人直到十四世紀才開始研究幻方,比中國人遲了近兩千年。南宋數學家楊輝在1275年所著的《續古摘奇算法》書中提到幻方的要訣為「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」。

我們有八種方式排列1到9的數字,使得所形成的3x3方塊成為幻方,但是這八個幻方經過旋轉或鏡射後,事實上都是同一個,如圖所示。因此,三階的幻方只有洛書這一個而已。      

閱讀全文:休閒數學的濫觴…中國的洛書

在你了解它之前,它是魔術;了解它之後,它就是數學了

作者: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許志農

納許(John Nash)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數學家,他在就讀普林斯頓研究所時,發明了「納許棋」,曾流行了一段時間,正值人生璀璨的三十歲之時,納許陷入失心與幻想,在1960至1990這漫長的三十年間,納許鬼魅似的出現在普林斯頓校園,又於1990年傳奇的甦醒,並旋於1994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。國內影音出租店就可以租到的片子《美麗境界》就是在描述納許傳奇性的一生,有一幕是納許拿著紅色簽字筆在透明玻璃上畫正六邊形的情景,應該是在敘說他發明過「納許棋」這道遊戲吧!

1942年,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數學系教授海恩(Piet Hein)在上課的講義裡介紹過納許棋,而當地報紙也在同年的12月26日刊載了這道遊戲的玩法,而且這道遊戲在丹麥很受歡迎。至於納許重新發明這道遊戲的時間點則在1949年就讀普林斯頓高等數學研究所的時候。馬丁‧加德納是美國有名的業餘數學大師,從1956到1986這三十年間,在《科學人》雜誌上開設一個數學遊戲專欄,在1957年的專欄中提到「海恩是納許棋的第一位發明者,不過納許的重新發現及對納許棋的理論有相當重要的貢獻。」將納許棋與五子棋、象棋、圍棋及西洋棋相比,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兩個人玩的遊戲,而不同的地方在棋盤的形狀,納許棋盤是由正六邊形的格子所構成。我認識納許是從他的納許棋盤開始的,棋盤的樣子如下(這是6階的棋盤,共由 塊正六邊形土地密鋪而成):

閱讀全文:納許棋…諾貝爾獎得主的遊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