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許志農
 
劉徽割圓術:
割之彌細,所失彌少,割之又割,以至
於不可割,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。
 
大家都知道圓周率π的近似值為
3.141592653‧‧‧‧‧‧. 
 
可是你曾想過這個既神祕又浪漫的數π的定義是甚麼嗎?它又是如何估算出來的呢?本文章就是要從歷史上不同的角度來暸解π,及暸解數學家如何估計π的近似值。
古代人類(或者數學家)在割地(或作圖)時,最常使用的工具大概就是直尺與圓規了。直尺用來畫直線或線段,圓規可以用來畫各種大小不同尺寸的圓。因此直線、線段與圓便構成初等幾何(人類認識幾何)的基本要素。因為直線、線段是直直的,度量長度時比較簡單,所以它們比較單純。至於圓,因為是屬於弧線造型,不容易測量長度,所以比較神祕一點。也因為這樣,嘗試去解開圓的神秘性(測量它的長度與面積)便成為初等幾何學上首先要克服的問題。在平面上取一個固定點當圓心,用圓規畫一個圓,再用直尺畫一條通過圓心的直線。這時自然產生兩個要測量的線段,一個是這個圓的周長(弧形),另一個則是將這個圓面積二等分的直徑(直線形)。如果我們將所畫出的圓與直徑放在影印機下,調整影印的倍數,則可以得到所有不同大小尺寸的圓。此時圓的周長與直徑亦隨著這個倍數伸縮。因此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“任一圓的周長與其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固定的常數”。我們把這個神祕的常數稱為圓周率,用符號π來表示,也就是說...
 
(閱讀全文,請下載附加檔案)
 
 
附加檔案:
FileFile size
Download this file (10 mathdata.pdf)10 mathdata.pdf308 Kb